首页 | 中心动态 | 中心简介 | 合作方介绍 | 中心人员 | 外聘专家 | 学术研究 | 学术资源 | 研究资讯 | 研修学苑 
·我中心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东北三老... 05-15
·副校长陆杰荣出席我校首届宗教学成... 03-16
·副校长陆杰荣会见香港旭日集团董事... 03-16
·研修学苑佛学院简介 10-08
·研修学苑宗教学本科/预科2015年秋季... 04-28
·bet28365 365研修学苑... 05-12
国家宗教事务局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
中国佛教学会 中国佛学网
佛教在线 佛学研究网
中国佛学院 佛教导航
中国佛教信息网 中华佛典宝库
香港西方寺 中国佛教网
朝阳佑顺寺 戒幢佛学教育网
香港菩提学会 国学网
人大佛教研究所 在线佛教辞典
 
  研修学苑
当前位置: 首页>>研修学苑>>正文
 
 
佛教的社会功能——金刚博士夏令营座谈
2011-11-30 11:02 金刚 
    大家好!这次佑顺寺首届夏令营组织得非常好。这几天,大家对佛教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体验了丛林生活,领略了佛法的精微。有了这些直接的感受之后,可能有人心里会问:佛教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到底有什么意义?出家的生活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帮助?我今天所讲的就是希望初步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讲的题目是“佛教的社会功能”。如果我们把“社会”两个字去掉,只说“佛教的功能”,它首先是对人的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让人成佛,或者是使人完善、使人进步。宗教、信仰是针对人心的,但它是一股不可小看的社会力量。宗教指导信仰者的行为,比如大乘佛教要人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中来,同时给众生带来福祉,给社会带来进步。所以,佛教的功能可以看作两个方面,一个是带给人的进步,一个是带来社会的进步。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教的社会功能。它究竟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先从历史上来看。
    考察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可以用四个字来概况“无处不在”。从政治、经济、艺术、科学、道德、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我先不去列举到底有多少,而是先回答一个问题:宗教在社会文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不仅仅是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而是包括其他一切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等在各自文明中的地位。对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是有研究的。一些学者认为,宗教为什么能产生那么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为宗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核心。在西方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和各种现代文化的根源。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每一个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都是宗教,西方文化的希望就在于基督精神的再生。这里为什么说西方文化的希望呢?先要了解西方文明近代的发生的危机。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出现种种精神危机,主要是作为它的文化之魂的基督教价值体系遇到了世俗化的冲击。就像尼采说的“上帝死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是指维持道德秩序的上帝在大家心目中不存在了,那么大家对道德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知道了,没有人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原来的种种价值评判体系都瓦解了。其实就跟现在中国的状况是类似的,人们没有了信仰,找不到方向。人为什么活着?怎么才能幸福?科学给不出一个答案来。这个时候,学者也开始反思西方文化的前途问题了,有些学者就提出了回归到基督教当中去。因为宗教是文化的核心,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在于人们把自己文化的根给去掉了。英国历史学家道森提出来:我们只有重新发现曾为西方文明提供了最初精神动力的基督教,西方文明才有希望得到复兴。这和汤因比的答案是一样的。美国的神学家蒂利希对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样表述:“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宗教构成了一切文化的实质,文化就是宗教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说,这个社会造就的文化和宗教简直就是不可分的。
    这些观点,可以概况为一句话:“宗教是文化的核心”。它在一个文化系统当中具有核心地位。可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了解文化。宗教是传统的保护者,道德的维护者,智慧的传播者,生活的教育者。要了解西方文化就一定要了解西方的宗教,同样,要了解中国文化也要了解中国的宗教。可是,现在有多少人了解中国的宗教呢?西方人在自己的文明处于鼎盛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危机意识,可是中国人呢?这些问题,大家都应该好好思考。
    回到中国社会,我们看看佛教对它的影响。首先,我想引用季羡林老先生的话。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佛教,中国文明史就要改写。可以讲,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时候,佛教是绕不过去的,可见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多大。
    可以说佛教影响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我这里不能一一介绍,只举一个有代表性的,就是文学。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概况,一个是全面,一个是持久。全面是指佛教影响了文学的各种形式和内容。形式上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等;而内容上则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意境。持久是基本上从佛教的兴起到衰弱的全过程都对文学产生了影响。佛教影响文学,是从魏晋时期有知识的僧人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结果。佛教一开始传入中国的时候,是与道家的方术结合在一起,影响的是一批社会底层的信众。随着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僧人越来越多,僧人和文人名士(社会的贵族、知识阶层)之间的交流也增多。这是一种思想上的交流,再加上当时佛经的翻译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魏晋以来的文学各个方面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后来的小说、戏曲,都和先秦两汉文学有了不同的面貌。这里重要和直接的原因,就是佛教经典的文体和佛教理论观念的影响。比如说,《维摩诘经》、《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历来为文人所喜爱,经常是当作纯粹的文学作品来看的。不信佛的人也喜欢看,因为文笔好,读起来是一种享受。鲁迅曾经说过,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学士有三本书:《论语》、《老子》、《维摩诘经》。佛经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读物。这些经典本身就创造了一种新的体裁,叫“翻译文学”。文笔朴素简练,只求易懂,不求辞藻。大家知道中国从汉魏以来,散文和韵文日益走上骈丽的道路。大家熟悉的有王勃的《滕王阁序》,骈丽的文体很有气势,很有美感。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写就有一种累赘、雕琢之感。佛经就很简洁,而且佛经也不用生僻字。佛经除了专有名词以外都很容易懂。没有骈文,没有典故。这就开创了中国的白话文学,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同时,佛经里面叙述故事的方式也促进了小说这种体裁的产生。比如《百喻经》,《法华经》,《坛经》等等,里面都有大量的故事。
    我想重点讲一讲诗词和戏曲。唐代中国文学最发达的是格律诗。这种诗和以往不同在于把诗歌的音节美提高到了首要地位。诗歌为什么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因为它对格律、平仄的变化有严格的格式。这是古体诗和律体诗的区别。这个变化的原因就是佛教。大乘佛教有一门学问叫做“声明”,就是音韵学。为什么注重音韵,因为佛经里的偈颂是可以唱的,所以印度佛教对声律很有研究,当然中国古代诗歌也注重声律问题,但没有形成一种规则。南朝时期的文学家沈约、王融等人在梵语影响下,把中国字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陈寅恪先生有这么一句话:“中国文士依据及模拟当日转读佛经之声,分别定为平上去之三声,合入声共记之,适成四声。于是创为四声之说,并撰作声谱,借转读佛经之声调,应用于中国之美化文。”四声以及格律从这个时候南北朝开始确立。由此造成了唐宋诗词的大发展。
    我们刚才说佛经有一部分是唱的。佛经文体分三部分,一部分格式就是散文,直接讲义理。还有叫重颂,是以偈颂的方式重复佛以白话所讲的义理,还有就是伽陀,也就是偈颂。重颂和偈颂的格式就是诗歌。在印度是用梵语来唱的。也就是说,佛教音乐是从印度传来,它的作用是供养佛和赞颂佛。但译成汉语后,不能适合唱了,印度的曲调也一时难以为中国人接受,于是有人制作了梵呗。梵呗大家比较了解了,它的目的是歌颂佛的功德,用音乐的形式抒发感情并感染人。用印度的声律做成曲调来唱汉语的偈颂。梵呗是用中国已有的曲子或直接创作新的曲子,这样就形成了中国的佛教音乐。大家熟知的梁武帝就是一个佛教音乐家,创作了很多佛教乐曲。由于佛经是有散文有诗歌,诗歌要唱出来。这样就成了说唱同时了。这样有说有唱的形式,引起了中国文人的效仿,开创了中国说唱文学的先河。对说唱文学大家可能不了解,它在以前包括“变文”“宝卷”“弹词”等。它们属于一种通俗文学。北宋时期真宗皇帝认为变文难登大雅之堂,明令禁止变文,变文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这种唱的形式一直影响到宋词元曲。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佛教音乐。佛教音乐在当时的乐坛是独领风骚,引领潮流。不但影响了世俗的传统音乐,甚至进入宫廷,成为宫廷音乐的一种。唐代是佛教音乐最兴盛的时候,那个时候很多城市里的大寺院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百姓娱乐活动游艺场所。很多寺院里面就有戏场,就好像我们现在佑顺寺密宗殿在原来就曾经是一个戏台。教内也出了很多一流的艺术家。为什么当时的佛教艺术家能引领潮流,因为当时佛教界拥有最好的艺术家。举个例子,唐德宗的年代,长安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艺术演出,当时号称“宫中第一手”的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在东市彩楼演奏,获得极大的成功。这时,一位盛装的女郎出现在西市彩楼上,他把昆仑所弹的曲子,移到另一个更难的曲子。康昆仑非常惊叹,要拜他为师。这个女郎就是扮成女妓的和尚段本善。这表明了唐代寺院的乐师技艺的高超,演奏技艺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元稹在《琵琶歌》中这样赞扬段本善的弟子李管儿。“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唐代赵霖这样说明佛教音乐如何影响当时的音乐界:“聚众谈说,假托经论所言,……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教坊效其声调,以为歌曲。”直到近年来,北京成立了一个佛教音乐团,发掘整理恢复佛教音乐,并且向欧洲介绍交流,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这些可以说是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努力。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为什么在各个方面能够影响当时的社会,因为佛教在各个方面能够超出世俗,引领世俗。它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为什么大乘佛教讲五明,要菩萨精通世间五种技艺?因为菩萨要把世间的技艺都精通了,才能帮助别人,才能影响别人。唐代的鉴真和尚,是一位名医,着有《鉴真上人秘方》,同时精通建筑和雕塑。他把这些都带到了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古代社会哪里最精于茶道?在寺院。乌龙茶,碧螺春,都是僧人做出来的最有名。(碧螺春原名水月茶,是洞庭山水月院山僧首先制作,乌龙茶前身是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宋元以来武夷寺僧最为闻名)饮茶之风由寺院逐渐扩及民间。寺院里有最早的口腔卫生的绘画,有世界最早的星相图,有最早的雕版印刷,这些都是从寺院影响到了社会,都是佛教对中国社会文明带来的贡献。
    说到这里,大家似乎有个印象,佛教对社会的影响都是一些精英们的事情。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教在社会底层的作用一点也不小于我前面所讲的。因为佛教在世俗社会当中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佛教对百姓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是佛教得以存在的群众基础。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社会,可能对此没有深刻的认识。我举一段余秋雨先生说过的话。余秋雨先生曾经讲过他儿时家乡的佛教。他的老家是浙江余姚,这里出过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大儒。可是到了他小的时候,家乡已经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了。当时他的家乡兵荒马乱、盗贼横行,方圆几十里连一个识字的人都找不到。唯一与文明有关的痕迹,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吃素念经的女家长,天天在做着“积德行善”的事。她们没有一个人识字,却都能熟练地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妇女还能背得下《金刚经》。她们作为一家之长,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结果,小庙的黄墙佛殿、磬钹木鱼,成为这些贫寒村落的寄托所在。他相信,这些村落之所以没有被仇恨所肢解,这些村民之所以没有被邪恶所席卷,都与那支由文盲妇女组成的念佛队伍有关。他说佛教是那时候他的家乡的最后一丝文明。看到这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非常感动,在那样一个文明难以达到的时代和地区,佛教依然顽强地生存下来,发挥它的最大作用。想想如果那个时候没有佛教,一个无政府的社会是什么样子?这里它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总结历史上佛教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种种变化的时候,其实它就是两种异质的文明相互交流所带来的一种变化,这种交流使得中国文化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文化。中国文明很开放,它吸收了印度文明,使中华文明更有活力,使中国人得到了一个灿烂的古代文明。余秋雨先生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的智者已经习惯于抬头谛听,发现那儿有一些完全不同于身旁各种响亮声浪的声音,真正牵连着大家的生命内层。正是这种谛听,渐渐引出了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印度文明带给中国的最根本的是什么?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佛教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其实那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就是佛教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或者说,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种种变化最终原因是它给中国人的精神和思维所带来的变化。这是它最大的功能也是它最终的目的。也就是我前面开始时讲的,它推动了人的进步的作用。
    佛教给中国人带来的首先是一种反思的精神。中国人的民族性里有一种注重实际,注重现实,注重此世的生命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世俗文化是最发达的,比如饮食文化,全世界没有那个国家能比得上中国。但是中国人很少有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超越,很少去思考这种生活的意义与过患。很少有人会对苹果落地提出疑问。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问这个问题是要被笑话的。往下掉很自然,没人愿意去思考一个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一种没有反思的生活。《瑜伽师地论》有这样一段话:“一切世间从其本际辗转传来,想自分别共所成立,不由思维筹量观察然后方取,是名世间极成真实。”世俗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妄想分别所成立,而不是经过了深刻的思维、观察所认识的真实世界。佛教告诉我们,佛教就是从反思人的生老病死开始的。人都有一天要归于尘土,那我们今天所做的有什么意义?享乐有什么意义?不要过浑浑噩噩的生活,不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过一种清醒的明白自己当下做的是什么的生活。要反思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事物的真相是什么?佛教为什么提出生命是苦,苦是对生命的一种反思得来的,它超越了生命直接的享受和索取的本能。有了这种对真相的强烈追求,有了对当下生命的不足和缺憾的深刻反思,生命才有可能得到进步和升华。当然,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要让人反思的思想,比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但这主要是对自己行为是否符合于礼的反思。
    那么这样的一种反思精神带来的结果是什么?首先,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我们每天都运用我们的心,可是心是什么样的?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国思想家以前对心的描述很少,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能思考,但是心不是被思考的东西。佛教第一次把心作为一个认识物件,以前我们只知道心是认识他者的东西的,原来心也能被认识。佛教对心的描述非常多,它要求修行者在行住坐卧中都要观察自己,甚至于了知自己一切起心动念。我对这件事的反应是什么?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冷是热?都要清楚明白。《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佛教修行的根本就是观心而已。观察自己的心,了知自己的起心动念。当然这需要禅定的功夫,深入到自己意识深层,进而掌控自己的心,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人只有成为自己的主人,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被自己的业所控制的时候,人才真正具有自由和尊严。也就是说,佛教的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使得自我的进步得以可能。人的进步是内心的切实的改善。改变外面的事物容易,可是改变人的心灵很难,本性难移呀!佛教认为,人如果没有向着自我完善的方向前进的话,就是虚度了光阴。
    另外一个结果是什么?如果说刚才说的是对内在精神的探索的话,那么另一个结果是对外在物欲的超脱,摆脱物欲的束缚,唯一追求的就是真理和一种彻底的利他主义。什么是彻底的利他主义?一般人做好事是在不危害自己的利益的前提下才会做利他的事情。比如我有饭吃,才会把剩下的施舍给别人,而且这样已经觉得自己境界很高了。但是对佛教来说这还不够。佛教是自己饿着,让你吃饱。我只有一只眼睛,我可以挖下来给你。不是因为你是我的亲人才这么做,哪怕是仇人也会这么做,这叫做“怨亲平等”。佛教带来的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和热爱,也带来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实践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使得佛教能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我想说明两个问题,佛教带给中国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对内改变自己,一方面对外改变社会。而最根本的首先在于改变心灵。那么它怎么在改变社会中做贡献呢?
    它给人提供了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我们刚才说它要求人们摆脱物欲,追求真理。生命没有真理,就象是活在黑暗当中,再多的享乐也不值得过。这就是释迦牟尼为什么离家出走,过苦行生活的原因,他把真理看的比生命更重要,正如他在菩提树下所说“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真理在哪?真理不在现实,不在世俗当中。世俗的一切都是无常,都要坏灭,都没什么真正的价值。它只是达到彼岸的手段,你要是把它当作目的去追求,那就是执着。佛教给人一个超越的目标,这使得佛教徒和世俗划清了界限。有这样的目标的人,即使是在世间工作,但他和世俗人的工作是不同的。一个世俗的画家,他画画的目的就在这个画当中,他的目的就是要怎么画好。一个佛教徒画画的时候不仅要画好,他还有目的是要人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感受到画之外的东西。音乐、书法、文学都是一样,也就是说他讲究一个意在言外,一个意境。当然这也是影响中国艺术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刚才没有提。大家在网络上看到过西藏的僧人用有颜料的沙来画唐卡,画的非常精美,但他不会保留,不会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而是画完之后立即毁掉。令人不禁体会,世间再美好的东西也如这沙子一样不坚固。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知道他作画的目的不在结果,不在画当中。宗教与世俗的这样一个区别,使得他能够不断超越他当前的创作,达到艺术的高峰。也就是说,宗教往往对社会价值采取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样它才能对文化产生刺激作用,为社会变革提供推动力。所以佛教界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很多人才。除了艺术,其他领域也是一样。他们都有一种超越世俗目的的目标在激励他们,有一种对当下的批判在激励他们,使他们完成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成就。
    佛教的这个精神,在它自身就体现出来。中国佛教自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中国佛教最后的形式是禅宗,禅宗的宗旨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是对原有的印度传承法脉的修正;不立文字是对印度三藏十二部经的否决;顿悟成佛是对印度佛教繁文缛节式的修持方式的革新。所以,禅宗从思想到修持方式上都有重大的创新,走的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它最根本的精神就是破除一切,因为佛教本身就有这种敢于大胆地批判自己的精神。
    我所说这些,其实是谈到了佛教发挥他的社会功能的背后的精神动力。这个原因是什么?它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它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能力,他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这使得它在推动自己进步的同时也能推动社会进步。为什么要强调这个精神动力呢?因为我们说了历史上佛教发挥过它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佛教参与社会的方式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但是只要它的精神没变,只要社会像以前一样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接受佛教,无论社会怎么变,佛教还能和以前一样,继续发挥它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现在提出建立创新型社会。可是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难在观念的转变。难在缺乏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难在人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执着。在打破执着以及富于实践精神和利他精神这些方面,佛教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它积极的贡献。我们应该像过去中国文明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拥抱印度文明一样,继续吸取佛教中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华文明在将来也一定会迎来像过去那样的盛世繁荣。
关闭窗口
 

bet28365 365  地址: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电话:024-62602019  邮编:110136
ICP备案号:辽ICP备 05001361号